河南商报记者 王正位
自古“深山藏古寺”,对于历代的信众来说,几乎每次禅修之旅都是一次并不容易的跋涉。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,天堑已变通途,然而焦躁的内心和更为复杂的环境却让禅修举步维艰。
对于世俗的人来说,禅修无疑是生活中的一场冒险。而嵩山脚下的《禅宗少林·照见山居》,则给所有有心抛下烦恼的人,开了一扇方便之门。禅修,有时也就是开间房这么简单。
照见山居,源自心经
照见山居的“照见”二字源自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(以下简称《心经》)中的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大概就是“明白”的意思。
在追求房间多、入住率高的酒店界,照见山居简直是个异类。两层高的酒店建筑设计,房间只有68个,入住人数不超过150人。去年改建升级了一次,结果能住的人还越来越少了。看来这家酒店,果然是越活越明白了。
总之呢,房间不多,旅客也不多,从来不会人满为患。此外,这个特别的酒店还把几乎一半的建筑面积用在了香堂、茶社、练功房等这些酒店非必要项目上。
在房间里,《心经》的偈语直接印到梳子上,一次性拖鞋也是僧鞋的样式。擦鼻涕摸纸巾,纸巾盒上是完整的《心经》。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一切都在提醒你,“我可不是一间普通的酒店呢”。
房间的衣架上放着僧袍,桌子上放着禅修项目时间表,数了数,一共16项。不管哪个项目后面,都印着两个大字:免费!
“不要钱的,要不去试试?”于是一场禅修之旅就此开启。
闻香识禅,妙趣横生
换上僧袍,正值禅修课程中的香道开课,于是在一场“香飘飘”中,初窥禅径。
一开始没觉得香道和禅修有多大联系,可闭上眼睛,檀香点起,香气自鼻孔而入,连我这样的糙汉都觉得心头一片空明。香道师运用多种工具,用炭火把香粉香气烘托出来,简直如同变魔术。满室香气四溢,却又没有一丝烟气。
紧接着,是我们这些禅修学员自己动手做点简单的熏香。总之,一阵手忙脚乱后,“狼烟四起”。香道师说,烟如人心,心乱则烟散。所以我们一致平心静气屏住呼吸,等到青烟直上的时候才好意思离座。
现在回想起来,熏香的过程已经难以记清,但是香气环绕的美妙感受,却牢牢记在心中。
手抄《心经》,修身养性
闻香之后,身心俱雅,再净手漱口,就可以去抄经了。经堂的师傅说,佛经有云:“书写经之一行半句,能够成就大愿。”
来到以《心经》命名的照见山居,抄的自然是《心经》。《心经》不长,全文只有260字,但如果感觉字数少而觉得这是件轻松的事就大错特错了。
现在人们常用键盘码字,很少书写。手生多年,这会儿突然要认真写上200多个字确实有些困难。此外,《心经》言简意深,字词难懂,一般人通常写个三五句就有些坐不住了,所以想一口气写完又不错一个字需要相当大的定力。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,用最真诚的心抄写,调整呼吸,把整个身心投入其中时,那种疲惫感便会烟消云散。
抄完经的人,大多满脸笑意,把经文卷好准备带回家。换句话说,即使没有功德上的回报,抄经那种善始善终的满足感,也足以让人欣喜。
远观桃花,近练瑜伽
禅修课程里居然有瑜伽课,这太让人诧异了。后来细听介绍才明白,禅宗虽和密宗有别,但其禅法却和瑜伽息息相关。
一大早上完课,跟着武僧团教练打完半套“八段锦”正热血沸腾时,传说中的禅瑜伽课也如期而至了。
瑜伽课的场地一般设在室外的广场上。广场直面嵩山,桃花环绕。瑜伽垫铺好后,青山、蓝天、桃花、春风相伴的禅瑜伽课也就正式开始。
禅瑜伽更注重呼吸和冥想,肢体动作较少,简单易学。对着禅宗祖庭的嵩山,静坐不言亦是禅修,何况再平心静气,驱除杂念。
打坐冥想后,瑜伽师还教了几个护理肩颈的瑜伽动作,做时龇牙咧嘴,做完却浑身爽快。即使单为这具皮囊肉体,也该来折腾一下。
仔细算算,好像赚了
照见山居虽是世俗之地,但是其被嵩山环抱,和“禅宗少林音乐大典”比邻,受禅宗影响极深,因此在照见山居这种禅意深厚的地方说钱的事,简直感觉有些亵渎。不过即便如此,还是有说道一下的必要。
除去禅修16项里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早课、禅示、加持、过堂等项,仅以可以衡量的武术、瑜伽、香道、茶道等课程计算,就大大超过酒店住宿的费用。何况是一间房价,两人禅修。
再者,每天总计长达12个小时的禅修课程,足以把时间填满,也总有一课会让你身心放空忘却烦恼。因此,去照见山居,常有“买珠还椟”之感。对于在都市里历经滚滚红尘的人们来说,这些修身养性的禅修项目才是真正的椟中之珠。相衬之下,酒店的住宿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。
难不成,你真是去那儿睡觉的?